1991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美女与野兽,凭借着极大反差的直接刺激,成为席卷全球风靡一时的爆品,如今,又一个极具潜力的IP在国内掀起一波波热潮。
一台台炫酷十足的铁甲,在战斗舱激烈碰撞火花四溅,宛若罗马斗兽场的生死角逐,本就是噱头十足的比赛,再有漫威英雄“北极星”Emma Dumont、当红小鲜肉朱正廷、综艺搞笑咖杨迪担任明星战队经理人,来自全球66支铁甲战队为“格斗机器人之王”的称号和数百万元的赛事奖金在战斗舱内外奋力一搏,融合了暴力与美学的机器人格斗比赛,让中国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
目前这个吸引众多观众眼球的节目《铁甲雄心》进行到了第二季,正在浙江卫视和优酷如火如荼地播出。作为机器人格斗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特约采访了《铁甲雄心》第二季出品方创客星球创始人、CEO茹晨以及KOB铁甲格斗实验室负责人王奚,他为我们讲述了机器人格斗比赛背后的故事。
铁甲角斗场
格斗比赛中的机器人,更像是罗马角斗场的战士,而不是工厂的机械或者是家中的宠物小精灵。这样的格斗机器人,称之为“铁甲”。
110公斤的机器人格斗,双方在全球顶级军工级全封闭式战斗舱近距离比拼,不问不知道,这个战斗舱其实材料十分硬核,主体使用了100吨高强度钢材,厚25毫米的全封闭防弹玻璃幕墙,能抵挡9毫米手枪近距离连续射击,同时潜藏着落锤、火焰、电锯、地刺、狼牙棒等机关,这决定了很多时候双方在格斗场上的生死或许只是一瞬间,直接的交锋和触碰决定了铁甲的去留。
而能决定胜负的唯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铁甲的性能,另一个是操作手的能力。
正验证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激烈的比赛中,能决定胜负的就是比赛中,攻击和防守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以及选手操作的灵活度和技巧,这些往往都需要对于材料有着千锤百炼,对于铁甲本身有着透彻的理解与应用。
铁甲选手们与机器工人有很多不同,但却又殊途同归。归根结底是各种机械零件的整合与应用,只是机器工人将他们拼凑组装应用于工业产线,而铁甲赛场上更多的是将他们应用于简单的攻击和防御;机器人工厂中使用的材料是更考验持续性与准确性,而铁甲比赛中的这些机器人,则更加考验材料在极限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机器工人需要应用更灵活的臂膀在空间中呈现不同的工作方式,而机铁甲选手们需要通过弹射、电锯、凿击、穿刺、滚筒等多种攻击方式击败对手且不被KO;战斗舱才是高效能材料和制作工艺最好的验证场!
热潮背后,是产业的高度发展
茹晨向中国机器人网记者提到,目前的机器人格斗比赛还是更多需要依靠人的操作,但不久的将来或许全是人工智能格斗的天下。
茹晨提到,这样说的原因是对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极强自信。茹晨将国外火热的机器人赛事引入中国,并创新性地加入了综艺成分,使得这个硬科技节目看点十足,但本质上这离不开当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机器人全面发展的大时代,形成了工程师倾力参与,全民围观的大环境,同时,随着中国机器人相关产业的发展,工程师越来越多开始将原本在工业上的应用,再有了更深层理解后应用于机器人格斗。
(创客星球创始人、CEO 茹晨)
随着国家批复了高校和职业院校对于机器人的相关专业,更多种的职业技术人才以及研究人才不断涌现,从大学到社会各方面都涌现出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多种条件造就了《铁甲雄心》这个强力IP。
与机器人格斗发展迅速的原因类似,茹晨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同样将会推进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机器人格斗赛事将会是能够借上东风,给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的饕餮盛宴的最好平台,也同样是验证人工智能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实验基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华为5G得到全球认可后,迅速进入快车道,相关配套产业得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未来一定会将更多人工智能加持于机器人本身,使其在赛场上碰撞出更加激烈的火花,当然这也将会对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运算速度、视觉理解等方面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但茹晨在采访中坚信,随着中国对于机器人应用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铁甲的时间也并不会遥远。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依旧存在
但无论从机器人产业还是竞技比赛上,在很多人的观念上,中国落后于世界,但在采访中,KOB铁甲格斗实验室负责人,同样是《铁甲雄心》第二季中铁甲“贪吃蛇”的制造者及操控手王奚对中国机器人网表示,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其实并不在于材料或者是机器人生产应用上,更多是在对于机器人的设计以及操作上。
他提到,欧美机器人格斗市场的发展已经持续多年时间,欧美流行已久的车库文化造成了在国外大批退休工程师能够参与到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中,并将之实践于机器人格斗赛场,因此在攻击、防御和动力体系上,欧美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材料和应用市场。
(KOB官方实验室负责人、铁甲“贪吃蛇”制造者 王奚)
中国目前的机器人斗士的样式和设计,大多灵感还是来源于国外成熟机器人体系,在设计上乏善可陈,在创新上虽然创客星球在极力鼓励类似“火星人”一类外骨骼类铁甲的研发和应用,但如何使其在赛场中能够更好发挥和更好实践,仍然需要时间在比赛设计以及竞争方式上进行完善和补足。
同时,作为铁甲操作手,其操作方式,在激烈的铁甲比赛中也占据了非常大的输赢比例,操作手与铁甲,就像是赛车手与赛车的关系。作为机器人格斗比赛整体,铁甲本身的性能虽然很重要,但操作手的不足仍然是和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中国机器人操作手在机器人各比例设计和应用理解上仍然缺乏时间。
但茹晨也告诉中国机器人网,在新的比赛中,也不断有着年轻群体在数百万元的赛事奖金激励下,在校园和实验室中尝试和研发新的材料,并用到铁甲格斗上。例如哈工大代表队的“深海巨鲨”,采用了军工级嫦娥号的泡沫铝材质,还运用了BP神经网络算法,实力展现了哈工大的高端制造能力。据了解,哈工大的学生一向是造机圈的主力军,他们在《铁甲雄心》上一季节目结束后就回校成立了哈工大的机器人竞技社团,还设立了专项基金,专为推动校内铁甲的发展。
这些年轻一代的机器人比赛选手,必将会为机器人竞技带来非同凡响的活力和热情,也是随着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到来,未来能够在设计和应用上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同样机器人比赛,凭借着不断的人才挖掘,也将成为机器人零部件发展创新的最大推动力,国内在经历了30多年的机器人模仿时期,在工业应用上,核心零部件的积累也处于突破的零界点,但是在研发层面想要跨过机器人零部件研究对于企业无疑成本高昂。机器人竞技作为能够很好将核心零部件单一化生产并实用的场所,无疑像《铁甲雄心》第二季这种对全球机器人竞技能有非常强意义拉动作用的比赛,将会成为未来企业选择核心零部件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方向,也是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和互动的良好平台。
未来可期
在采访的最后,茹晨提到了从《铁甲雄心》第一季走到现在,其核心还是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的选手,正是他们和综艺明星的完美配合,才造就了如今全民对于机器人格斗竞赛的热度,也正是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促使了国家对于产业和人才的关注,进而实现了产业的衍生和活力的涌现,这些人才会在机器人研发和发展中,必然涌现出更加强劲的热情。
当然,娱乐和商业如何与机器人相结合,在节目层面如何把握好技术与焦点的占比,既降低了解门槛,又用可供视觉化的结果做展现,从而引导青少年和全社会关注综艺背后的核心,同时源源不断产生新的活力,能够维持商业的运作,而不是让机器人竞赛成为短期的热点,这些都需要节目组进行更深度的思考,而大众与硬核群众如何区分,则更考验决策者全盘布局。
茹晨在采访中提到,随着未来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也将会和体育赛事一样形成职业俱乐部,系统规模地组织铁甲进行对抗和比赛,去验证创新技术和前沿材料,在中国与世界不断接轨的快速步伐中,未来值得期待。
采访结束后,我们私下交流,询问到茹晨对于机器人格斗综艺节目现状的看法,他也坦言,相对于电竞,机器人格斗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他也坚信,世界上大多数主流的青年文化,往往都由一些小众文化发源,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破圈效应,继而演变成职业运动推上历史舞台,最后得到世界认可,融入亚运会的体育赛事。其核心还是在于这部分圈层中,“竞技”、“团队”等文化核心非常凸显。
KOB铁甲格斗其实也具备相似特性,其推动了一种全新的“铁甲文化”。茹晨提到,铁甲文化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和工业革新浪潮下的,青年创造审美和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二是现实主义,即铁甲文化中所有的构想均是可实现的,这是和机甲文化、蒸汽朋克等架空科幻文化最大的不同,把想象映射到现实,也是这一社会阶段技术自信的展现。“铁甲文化”定位于“美好想象的现实再造”,所引领的全新的青年文化正迅速升温。
与此同时,茹晨透露,创客星球仍不断地投入制作机器人格斗综艺节目,包括未来可能还会延展去做机器人格斗相关的影视剧、电影、动漫等内容,本质上是希望建立属于中国的铁甲文化,而这一切需要从青少年的兴趣培养开始,逐步影响到整个社会对机器人的关注效应,也只有这样,铁甲格斗才不是一阵绚烂的烟火,而是最终能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