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赵耀、汤景韬、肖建业、孙淳在导师张新宇的带领下,在荒漠无人区测试“种树机器人”。改变土地荒漠化 华东师大师生研发“种树机器人”种植效率大大提高。
距离逾上海2000公里的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无人区,5名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运动与视觉实验室师生在那里测试实验室最新设计研发的“种树机器人”。
据悉,“种树机器人”的设计研发来自该实验室的“支持大规模荒漠生态恢复的机器人集群项目”。4名软件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赵耀、汤景韬、肖建业、孙淳在导师张新宇的带领下,已持续开展项目研究一年多。他们目前正在研发的机器人包括:挖坑机器人、放苗机器人、浇水机器人,以及监控管护机器人等。
半人高、自带螺旋大钻头、由光伏太阳能驱动,配套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种树机器人”,小型轻量,对荒漠地区脆弱的地表土壤损伤很小。
芊烨 摄
当前,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生态问题。据悉,土地荒漠化会导致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集聚,已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阿拉善荒漠回到上海不久的张新宇对记者表示:“我们希望有非常多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在环境恶劣的荒漠地区种树。这次到内蒙古阿拉善还做了挖坑机器人、卫星导航、环境感知方面的测试,效果很满意,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后续改良完善。”
据介绍,半人高、自带螺旋大钻头、由光伏太阳能驱动,配套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种树机器人”,小型轻量,对荒漠地区脆弱的地表土壤损伤很小。此外,相较于使用笨重的拖拉机牵引,“种树机器人”成本低、易于生产和组装,也更易于大规模部署。
作为实验室带队老师,张新宇副教授说:“配合标准化的免灌溉育苗种植装置,利用智能监控平台,‘种树机器人’集群可以将种植效率提高100倍以上,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在植被生长期,还可以通过云端远程管理、监控、大数据分析,实现植被即时精准定位和定期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