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报道,网红送餐kiwibot机器人打着自动驾驶的噱头,实在是在哥伦比亚远程人工操作。不仅仅如此,Kiwibot产品负责人则表示,这种人工辅助是有意而为之,能够使得机器人不需要安装昂贵的激光设备来感知周围的环境。此前,Engineer.ai公司也被指责利用程序员来冒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到底需不需要人?这种人工辅助的方法真的可取吗?为什么炒了很久的自动驾驶,如今为什么落地的寥寥无几?自动驾驶的难点又在哪里?静心科技为您一一回答。
首先,人工智能中的人工,并不是需要人参与的意思,而是由人来设计的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主要是依托机器来实现人的价值,包括听、说、读、写等。因此,这种所谓的人工辅助,实则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一种行为。可以明确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仍然还是需要人工设计,但是由人来决策的系统必然不是人工智能系统。
那么,这里所说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就是自动驾驶的大脑。自动驾驶的全流程就是,人工智能大脑接受传感器感知到的环境信息(感知),根据人为设定的任务,自主形成决策方案(规划决策),控制机器人(控制)的执行机构产生运动。
那么为什么目前炒作很久的自动驾驶,真正落地的产品并不多。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商业化。目前投入到商业化的有特斯拉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公共汽车等,但是特斯拉自动驾驶频繁发生“伤人”事故,并且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也基本是按照固定路线行驶,从而人为减少了自动驾驶面临的复杂路况。
那么,自动驾驶的难点到底在哪?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资金非常多,不仅仅与市场预期有关,也和我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政策扶持有关。新兴的自动驾驶公司很多,但是一旦退潮后,才能真正发现谁在“裸泳”。自动驾驶之所以落地难,很大程度在于人工智能还并不成熟。那么推动人工智能的三大因素:算法、计算能力和数据,我们真正缺的是人工智能算法。
尽管我们在一些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有一些很卓越的算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们缺少稳定的人工智能算法底层软件库,缺少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更多的是停留在人工智能运用层面。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很容易被骗,原因在于其不能真正理解图像的要素。人工智能系统很需要硬件计算能力和大数据的支持,但是人却能在很少的数据、很小的计算量下,实现智能决策控制。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有一个非主流领域——因果推断。这种学术派认为真正想要人工智能达到人的智能,必须让机器具备这种因果推理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块的研究仍然是非常少,大部分都在追逐现有成熟算法的市场转化问题。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只有静下心搞科研,才能有真正的突破。